close

漫步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暨 羅東文化工場

如果說1924年林場的設立,成就羅東由鄉村舊聚落迎來新時代的林業工業與商業都市;嶄新思維的羅東文化工場園區,則是代表了宜蘭人近二十年來面對經濟、交通、環境快速變化中,逐漸摸索心中理想家園的具體呈現的表作之一。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封存檜木香氣與歷史記憶的時空園區

羅東一個因為太平山珍貴檜木而興起的小鎮,羅東林場正是封存那個美好年代的所在,今天就讓我們用鐵道及雙腳,細細體會這段充滿木頭香氣的純真路線,培養屬於自己的林場感

 

 

搭火車向曾經的輝煌致敬

不知怎麼地,即便是搭火車上班的途中,心情也都特別的浪漫,也許是一本書、期刊,或只是整理前一日的工作日誌,擬定今日工作計畫,總是文思泉湧;相較於客運,搭火車更讓人有旅遊的氛圍。將近一百年前產出於太平山林場的珍貴檜木,便是透過纜車與鐵路集運到羅東這個美麗的小鎮,讓我們今天的行程就透過搭火車向曾經的輝煌致敬。

 

 

森林鐵路與羅東

從太平山的土場來到這裡,經過138座橋梁、7座隧道、10座車站,共36.4公里,全程車行時間為二小時五十分鐘。由三個不同的機構建設組合而成: 土場至天送埤是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為了截水發電,承諾出資建設的;天送埤至歪仔歪是利用台南製糖會社的糖鐵;歪仔歪至竹林由羅東街民捐獻經費建設的,所以民間稱之為「寄附線」。西元1979年森林鐵道停駛之後,林業文化園區封存了1924年至今的檜木香氣、林業聚落。

 

 

回顧歷史 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

大正3(1914)台灣總督府組織調查隊發現拳頭母山以西到棲蘭山區一帶多為紅檜、扁柏燈珍貴林木,他們估計棲蘭山區的台灣檜木蘊藏量,僅次於阿里山林場。此地為泰雅族的狩獵之地,原住民稱之為「眠腦」後人即據以譯稱為「太平山」,大正4(1915)即開始進行伐木作業,運材方法是在山地鋪設木馬路或修築滑道,把木材集運至土場的蘭陽溪旁,利用溪水流放至宜蘭員山的儲木場;水運法雖然可以節省很多運費,但是由於水流時大時小,不但木材碰撞破損大,也很難把握生產量,並非長久之計。

Isbn:978-986-05-0814-7,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林正芳著,2016

 

 

地利:

20世紀的最初20年內,由於原住民問題的解決,日本資本大量引入各項產業,帶動了宜蘭地區的經濟發展,台南製糖會社、台灣紙業會社先後成立,今日五結鄉的二結地區行成一個工業區。大正10(1921)台灣電器興業株式會社成立並經營位於三星鄉天送埤發電所,敷設輸電網供應轄區內產業使用,成為宜蘭地區的工業之母。發電廠設立的條件就是要鋪設土場至天送埤的鐵道,做為林業運輸使用。

 

 

人和:

大正9(1920)地方制度改革,將宜蘭地區劃入台北州,分為為三個郡,位於蘭陽溪以南的羅東及蘇澳兩郡人口和面積的總和約略相等於宜蘭郡,宜蘭郡由於歷史因素被視為「長房」,總是處在優越地位自成一格,而羅東及蘇澳往往因為利害一致而聯合行動,溪南、溪北心結隱隱生成。

溪北的宜蘭郡在政治上不再是首府;經濟上很多新式產業陸續出現在溪南地區,稻米不再是獨大的產業,宜蘭城或溪北地區對於自己地位下降的憂心與日俱增,而溪南兩郡則認為既然在地方制度上與宜蘭郡平起平坐,且產業經濟上凌駕於溪北之上,自然期待得到公平待遇,所以對於上級政府要在宜蘭施作的大型公共投資,莫不全力爭取,斤斤計較。

此時人們逐漸了解大型公共建設對於帶動區域振興的效益,所以大正12(1923)官方招集宜蘭、羅東兩地街長商議,林木出張所、貯木場設置位置,及土地如何取得等事宜時,羅東街長陳純精大力爭取,並一口允諾提供土地及鐵道建設經費,

歪仔歪到竹林之間的林務鐵道就是由羅東街民捐獻經費與土地建設而成的,由此可見羅東人對於迎接新產業的熱切之情。  太平山區砍伐大量扁柏、紅檜,一批批運抵羅東營林所後,製材工業應運而生,豐厚的收入帶來龐大的消費潛力,進而牽動周邊產業與商業,成就羅東由原來的農村小聚落,華麗轉身成為現代化大都市。

 

 

 

說故事的專家: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中有多個場館,或是復刻而成或是歷史建物轉化而來,肩負著介紹與保存的重要使命。

 

竹林車站: 站體是依照原來格局復刻而成,當時這裡廣布竹林故名為竹林」是太平山木材的集散地,也是森林鐵路的終點竹林驛,從1924年全線通車到1979年林木生產結束前,這裡一直扮演著客貨運輸的重要角色。

 

森產館: 位於竹林車站旁,建於1924年原為竹林驛的站長宿舍,經過整修後完整呈現太平山林業生產史;走進館內讓老照片及歷史物件帶您回顧當年太平山林場的盛況,滿室芬芳的檜木香氣令人魂牽夢縈。

2019.01.10家住在礁溪白石腳尾份仔的值班解說老師,非常精彩的解說內容更是讓今天的行程大大增色: 原來一開始日本人入山開採林業資源是以樟樹煉腦為主,意外在阿里山發現珍貴的檜木,漸漸往北開採經過八仙山林場,來到太平山,宜蘭的地形三面環山,由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所環繞,從海面而來的豐沛水氣被地形阻隔,正好提供了檜木及扁柏所需極佳生長環境;1915開始有計劃的林業開發,透過林地調查及編訂分區,將分區內具經濟價值的林木加以標定,彙集成冊註明樹種、品等、材積、所在位置等等重要資訊,就像是樹木的戶籍與身份證,,此一作業即是造家甲;位於山下的羅東林木出張所,便依據家甲資料來回應市場的需求,精準聯繫山上伐木作業單位下達訂單,砍伐下來的林木附上所編定的家甲資料,並於販售出庫後才可註銷家甲。

 

四方無節 Yokohama 台檜 嘉義仔

貯木分為陸上與水池貯木,一般而言優良樹種如扁柏、紅檜等針葉樹多存放於貯木池,其他樹種則採陸上貯木。太平山資源開發後,製材工業受到重視,先後由日本人及嘉義人在此地經營,日治時期羅東的製材廠共有13家,其中以日本人經營的天龍、砂田、植松,及台灣人經營的協和、共進等較具規模,每月製材量達10,000立方公尺。照片中標註「四方無節」表示是最高等級製品,準備運往日本Ykohama橫濱,質材種類為高級台灣檜木,由正羅東製木廠榮譽出品,並以標定錘烙印上廠家代號,以資證明原廠原裝。

 

 

美麗的園區巡禮

五分仔車  愛你一萬年

羅東森林鐵路的時速最快為30-40公里,是台鐵時速70-80公里的一半,用台語形容為「五分仔力」,也就是俗稱「五分仔車」的由來。國際鐵道協會在1937年制定1435毫米為標準軌距,窄軌鐵路適用於山路及多彎環境,寬軌鐵路適合高速穩定行駛;由於地形及運量因素,羅東林鐵軌距為762毫米規格的產業鐵道,不同於台灣鐵路網1067毫米軌距。這裡可是非常熱門的婚紗照像熱門景點,無限延伸的鐵道象徵著相知相守到永久,也具有永浴愛河、愛你一萬年的甜蜜宣言。

 

 

聲音的時光之旅

林業文化園區內的貯木池佔了大部分的面積,加上天然湧泉和浮島、草澤豐富的生態環境,很適合水鳥棲息,比較常見的有紅冠水雞、小鷝鸐、夜鷺等,其中以花嘴鴨的數量最多。於是乎當您漫步在這優美的環池步道中,耳邊傳來的是風吹拂過樹梢的聲音、鳥兒在池中嬉戲聲音、火車行駛規律而充滿歷史的聲音,彷彿一下子回到了1924年那美好的時光,非常值得細細體會。

 

 

生活的歷史街區

中正北路114巷始建於1962年,是典型的一層樓日式木造連棟住宅;在林業發展時期是技工宿舍,他們在一整天辛苦忙碌後回到住處輕鬆的吃飯、泡茶、談天說笑,巷弄中充滿熱鬧溫馨的氣氛。目前仍有員工居住於此,保留原有的建築樣貌,讓我們一窺早期的生活軌跡。

建於1924年,原為羅東林木出張所長官邸,綠林簇擁的木造屋舍,透著古樸典雅的氣息,入母屋式屋頂、雨淋板外牆、凸窗、木格柵窗台,以及架高地板設計,展現傳統日式建築特色。1945年改為太平山林場長宿舍,1960年改為羅東林管處長宿舍,本棟建築於201227日公告為歷史建物。

 

 

 

向純真天然及職人文化致敬

國立餐旅大學廚藝學院院長楊昭景觀察「味道是在家裡養成的,當家裡的餐桌不見了,不再開伙吃飯,味蕾被外食定義,有時是連鎖餐廳速食,或是充斥著工業化的大量、快速產製的食物」。

曾得過金鐘獎最佳綜合主持人獎得主廚索艾克(Soac)表示他希望吸引更多人親手做料理,並創立台灣燙-Taiwan Tongue網站,唯有透過手作才能有後續對品質、文化認知與追求的連鎖效應「要會做這道菜,才會有輪廓,才能判斷,才有選擇的能力,而不只是被餵養」

高價值的台灣味,不能只賣新鮮與美味,還需要搭配說故事的能力、飲食創意與文化深度,輔以相對應的服務精神與氛圍,更重要的是出色的職人文化。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的想方是「和許多百年品牌相較,我們沒有時間的長度,就要加大厚度,而厚度就是對文化的追求,包括品質與工藝等」。亞洲最佳女主廚,台中樂沐法式餐廳主廚陳嵐舒表示「這幾年參加頂級餐廳與旅館聯盟羅萊夏朵(Relais&Chateaux),裡面一代代的廚藝世家,談的都是如何傳承;而小朋友會喜歡的口味是經過時間的累積的,如果家長給他們吃的,不再是用改良劑、化學香料做的麵包,這會是另一個世代的開始」

20170621,天下雜誌,no.625,p.30-35

 

 

原麥森林烘培坊

位於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正對面的-原麥森林麵包坊,正呼應了這樣的概念,透明的廚房展現了「純真」的態度;店主 邱弘裕師傅表示,接觸烘培至今已經將近30年的歲月,從以前師傅怎麼教,就按照配方怎麼做,經歷多場來自日本、歐洲師傅的研習課程,大量閱讀並學習到更多製作麵包的觀念與方式,現在製作的麵包會採用天然的果泥,取代人工色素來加入麵糰中,賦予麵包顏色與香氣。果泥的酸當作天然的改良劑,讓麵包更為柔軟細緻;天然的菌種用來增加麵團的張力,也更帶出麵包中的麥香。親自到店內享受這份美好,或將美味的麵包帶回家中享用,更棒的是,邱師傅大方不藏私的將功力結晶出版成詳細的食譜,鼓勵大家親手烘培出自己的美味麵包。

 

 

私房路線 個人觀點 

從羅東林場前往文化工場的距離並不遠,透過別具心裁安排的路徑,每一個邂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人旅行點滴,就讓我們細細品味步行前往吧。

長春小吃店

民生市場旁經營50年的鹹粥店,早上五點便開門營業,簡單的香菇粥配上油豆腐、肝連等小菜,為新的一天加上滿滿活力。

 

 

 

雙園肉鬆

創立於1945的雙園肉脯食品行,是羅東地區肉鬆界的第一把交椅,每日現製,你可以像馬克一樣帶著自己的密封罐,早上10點左右到店裡,保證可以買到剛出爐,還透著溫熱氣息的鮮美肉鬆,不只健康美味,更能減塑愛地球。還記得好幾年前,那時馬克還在羅東運動公園前的一間小型文旅飯店擔任櫃檯員,有時候會代收餐廳部訂購,由雙園肉鬆老闆娘送貨來的「海苔肉鬆」,雖然不記得彼此的姓名,但是會自己帶罐子去買肉鬆的客人並不多,所以我們便以此相認,當下一次再見面的時候,也總是相互噓寒問暖 「天冷多加衣、騎車多小心」多了幾分真摯的人情味。

 

 

 

中山公園-陳純精銅像

他在日治時期擔任羅東街長長達36年,任內爭取營林所設立於羅東,奠定羅東工商業發達的基礎。陳純晶原是宜蘭北門口人,明治29(1896)陳純精時年19歲,已經追隨宜蘭街張鏡光秀才熟讀了儒家經典,但因為改朝換代出於對時局的洞察,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就讀日人設置的宜蘭國語傳習所甲科第一屆。明治41(1908)2月派任羅東區街庄長;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爭取營林所設立於羅東外,羅東自來水廠在昭和3(1928)完工,比宜蘭街早了4年;台灣製紙會社設廠時,也曾出面代為解決用地問題。昭和19(1944)陳純精去世,地方人士感念其功績,在公園立碑以茲紀念;戰後闢建羅東環鎮道路,西環道路便名為「純精路」。

 

 

浮崙巷

位在羅東立體停車場旁的浮崙巷為清代時期,羅東街通往叭哩沙(今日的三星)之幹道,該里在清代為武營所在,屬於羅東聚落西邊隘門外郊區,舊名「浮崙仔」,由於地勢較高,當鄰近地區淹水時,都淹不到該地,狀似一條如車輪般的土地,因而得名。巷弄中保有老羅東的氛圍,尚有專門製作油條及米苔目的小店,及復古的「良美理髮廳」,滿頭白髮的老闆娘,得知馬克正準備要撰寫一篇,從羅東林場步行至羅東文化工廠的部落格文章後,熱心地提點我路行方向,滿滿的愛鄉之情溢於言表,也溫暖了旅人的心,馬克心裡念著待文章發表之後,一定前去向老闆娘道謝,也像是一種約定。

 

 

 

玉芬米粉羹

蘭陽地區多雨潮濕,尤其冬天的東北季風一來到,雨勢雖然不大,但滴滴答答的下個沒完,在保溫容器尚不發達的農業時代,「勾芡」便是維持餐點溫度最簡單的方式,米粉羹更是匠心獨具宜蘭婦女的獨門絕學,羅東地區馬克最喜歡的便是這家位於中山路三段303號的玉芬米粉羹,有一次跟老闆談天中瞭解到,曾經玉芬也賣過炸臭豆腐,就跟北成國小旁的香廚米芬羹一樣,看來吃米粉羹配臭豆腐是羅東人的最愛,後來因故不再販售炸臭豆腐,而只賣米粉羹;也許是在廣大食客的建議下,覺得早餐只吃米粉羹沒有再搭配點什麼,總覺得有些空虛,經典的宜蘭小吃「一串心」終於粉墨登台,成為玉芬米芬羹的絕配,各位看官要買要快,早上六點營業,若生意好的話中午前可就銷售一空。

 

 

月眉圳

離開玉芬繼續往前行,在中山路(昔稱中山西路)與中華路口,左轉進入中山路三段335巷,就會經過昔稱「金瑞安圳」的月眉圳,是一條天然湧泉的水圳,清代別稱北門圳,它與南門圳(今日南門路)被視為老羅東的護城河。日治時期該圳除了繼續提供生活用水及農田灌溉之需求,官方特意引用其水源而闢建羅東中山公園,為羅東人打造一處都會型的休憩場所。

 

 

抵達羅東文化工場

抱著懷舊的心情,再走幾步路經過舊式的西服店,及小圓環,便會看到這花團錦簇的叉路口,應該是道路拓寬後的房屋遺址,盛開的九芎葛也是好看,我們順著右側的道路,經過土地公廟,文化工場便在眼前了。

 

 

 

羅東新林場 最美眾生喧嘩

眾人合力搭襯軟體與硬體,意圖將羅東文化工場演繹成全新的文化信仰,是獨立的、新鮮的,不再依附於宜蘭政治中心-宜蘭市,也不再是原來官方計畫中的第二文化中心。從1999年發想規劃,2004年開始建造,2012年全區正式開幕,竟然歷經了十三年、共四期的工程,整個實踐過程不斷重組更動,就像是一個社會形成前的多階段組織變形,最後這座文化中心以 「工場」 的概念與實作精神來命名,也正意喻著它將不斷建構,永遠在進行中的開拓狀態。

 

 

永不閉館 無須審查 免付門票與冷氣費

1980年代後期,全台各縣市開始興建文化中心,相較於溪北的宜蘭市,晚了二十年的溪南地區也相要有自己的文化展演場域;縣政府與田中央從1999年開始就希望這裡不是個封閉的機構型建築,想以更開放的方式去定義「文化中心」。「因為台灣這麼多文化中心,每個都被管制得很好,但是很多館舍實際上的使用並不如預期。」黃聲遠的詮釋更是直白「好的公共環境就是,你做自己的事的時候,你不需要取得別人的同意,這是一個非常個人自由的狀態,它就是公共性最高的追求。」

不忘太平山地景 勇敢留出一片白

看著眼前這一大片地景與建物突刺錯落、互為撐搭,讓人很好奇羅東文化工場的範圍到底有多大?黃聲遠說「越來越喜歡做出『沒有誰說了算模糊邊界,把活動能量輻射入四周的渠道、小巷、學校、市場,或,反之亦然。 透過上千人不斷溝通,方案持續調整而且越來越清晰,田中央工作室九萬小時的集體工作(還不包括營建工人、專家學者及公部門),心情放鬆,不預設立場,才慢慢摸索出四周社區真正需要的那片空白。」

 

重新定義生活 致敬往日榮光

前田中央建築師曾士豪建議大家想像一下: 整座園區就像是由山林至儲木池再到木材工廠的縮影,園區南方的極限運動場像是原始林場,耐候鋼燈柱則是參天的神木,砍伐下來的原木(座椅或鋪面)藉由集材滑道(溜冰道),及山谷間的林業鐵路(高架跑道)運送到羅東營林所的貯木池(大棚架),站在棚架底轉而仰望棚頂,宛如原木般的長條塊體在頭頂漂浮著,其光影讓人像是站在貯木池底,木材工廠的天車(大棚架)將原木加工裁切後,成落的、有次序的的大木材(天空藝廊),則堆起了羅東城市的發展;老羅東人對上述畫面一點也不陌生,田中央讀懂了: 「以林業起家的羅東人真的很懷念木材工業,真的很懷念太平山森林。」

天空藝廊同時是擁有自主性、而且是得以讓人登高望遠,看看平時沒機會見到山的那一邊的平台。意象上,藝廊是廣場上方一塊最巨大的原木,像是一輛疾駛的火車,突地定格在空中。黃聲遠曾說:「當藝廊被拉到空中時,它就有機會擺脫一些慣性的展覽,而擁有一種自主性格。」

 

 

 

歡迎來 聽聽自己的心聲 

不管是誰來到羅東文化工場,都可以好好思考與選擇: 現在宜蘭到底缺什麼? 真正心中的渴望是什麼? 羅東人悄悄地發現了,這座被當地人戲稱為「菜瓜棚仔」大棚架下的生活,開始有點意思了,那棚下每月第二周日「故事宅集便-二手市集」人們交談的聲音、兒童追逐嘻笑的聲音、學校的鐘聲、跑道上急促而規律的步伐聲、微風吹過樹梢的窸窣聲…你將能在羅東文化工場,聽見屬於您自己的心音

 

 

親愛的朋友,期待改日同遊,最後附上一張自己非常喜歡的羅東文化工場照片,預祝 新年快樂,2019.01.21 許馬克 謹呈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許馬克 遊宜蘭 的頭像
    許馬克 遊宜蘭

    上山下海許馬克

    許馬克 遊宜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