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冬山庄百年 舊河港燈節 旅遊提案  

第二樂章-休息之地

Kavalan平原之人

      四百年前噶瑪蘭平原上河渠縱橫,豐饒的土地上孕育了一群強韌豁達的人群,他們傍河而居靠著行舟四通八達,平日耕種織布,在林間獵捕,在海河邊鏢魚、採貝。他們會跟海上乘船而來的白人或穿唐服的漢人往來交易,用米或鹿皮等土產換得新奇美麗的玩意兒,如瓷器、琉璃珠。閒暇之時,喜歡雕刻、抽煙斗,還會製作一種輕薄細緻的陶罐。他們自稱「Kavalan」,意思是「平原之人」。

        噶瑪蘭平原三面環山看似封閉,但是對善於航海的民族而言,則可藉由黑潮和季風之力往來。國立史前博物館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學者-海部陽介教授合作,「3萬年前的航海徹底再現」經過6年的不斷嘗試,終於在2019年7月7日由台東長濱鄉烏石鼻港出發,歷時46小時徹夜不間斷地航行,成功橫跨黑潮抵達沖繩與那國島。

image

3萬年前的航海徹底再現」網路截圖

 

 

 

萬人興盛部族

1626年西班牙船隻遇到颱風漂流至「蛤仔難」港口(今日壯圍鄉東港)擱淺50船員被當地「土蕃」殺死,西班牙人率呂宋土人來攻,焚毀港口附近村落7處,甚至佔領包括蘇澳在內的北台灣各港口。1640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開始以「社」為單位委任漢人承包各種產品及日用品交易,承攬的商人必須代納該社一切稅餉。由於統治與徵稅的需要,荷蘭人留下最早的地區人口資料,噶瑪蘭族大約在平原上建立了44到50個部落,戶數約在2000至2500之間,人口約略為一萬人左右。

現存的噶瑪蘭木雕藏品多為柱子和牆板,內容以人物、動物、植物為主,人像為盛裝的青年具有紀念及教育意義;動物中的鹿是狩獵的對象;植物的檳榔是主要的嗜好物、待客的禮品,也是祭祖的祭品;圖像四周常刻以魚紋,說明與漁撈的關係。

image

宜蘭的日本時代,林芳正,蘭陽博物館,2016.12,p.9

 

 

 

 

利澤簡街的生命 依著冬山河

根據日人的記載: 清.道光元年(1821)與道光15年(1835),二次激戰後利澤簡社的噶瑪蘭人,被漢人驅趕出走到花蓮。每當讀到這段歷史,心中總是激起感慨,雖說漢人當時是在原鄉難以生活下才渡海來台,但為了自我生存而滅趕他族確實不對,如今絕不能遺忘這段過往,更要學習尊重不同族群,並珍重這片土地所有的人事物。

 

利澤簡位於冬山河下游舊蜿蜒河道南岸處,曾是蘭陽平原重要的貨運集散地與主要對外口岸,從清代到20世紀初載著貨物的海船沿著河道抵達奇力簡渡口(利澤簡),再以更小的駁船分載商品沿著冬山河諸水路進入冬山街、羅東南門港,1852年的《噶瑪蘭廳志》是如此描述的:

港口之水較烏石港計深三尺並無暗礁,三、四百石之米船可直收入岸,土人謂之東港,右則內通於蘇澳,左則外達於頭圍,最為蘭中扼要門戶,不獨羅東一小聚落之咽喉也。以泛粟從東南流而出者皆聚於此,其由西北流而出者則囤寄於頭圍,因以烏石港為西港。

image

宜蘭縣史館

 

 

 

水資源豐沛的蘭陽平原

有別於西台灣漢人的墾拓,在蘭陽平原上的墾拓過程,是以「結首制」將30-50個人編為一結,由「小結首」帶領進行拓殖,「結」下的田園分成數「份」,每位參與者可以分得一份;小結首之上還有大結首、總結首,和土地資本家。「結」是墾拓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組成宜蘭拓墾社會的基本單位,不僅具有自治的能力,也擁有自己的土地。

十九世紀的宜蘭少有強宗大族,村落小而分散,幾乎沒有像南台灣常見的由一姓或少數幾姓所支配的集村,主要就是因為得天獨厚的水文地質,迎風面加上畚箕型的山勢造就豐沛雨量,伏流地質與湧泉帶地下水位淺近,河川支系發達肥沃的沖積平原,水稻種植條件萬事俱備。

image

林和源圳,稻間美徑,52甲溼地,2020

 

 

 

經典小吃米粉羹

與中國一般自給自足式的農耕不同,來自漳、泉、粵三籍熟悉農業的移民大量流入,在水資源豐沛的蘭陽平原鋪設水圳從事水稻耕作,不僅自給有餘甚且可以行銷外地,從開拓之初宜蘭就出現了市場取向的米產經濟;

《噶瑪蘭廳志》記載:

航行宜蘭的貿易船隻將稻米運往大陸的江蘇、廣東和福建的漳州和泉州,而運回紡織品、五金、家具、瓷器,其他生活日常必須品。

 

蘭陽地區多雨潮濕,尤其冬天的東北季風一來到,雨勢雖然不大,但滴滴答答的下個沒完,在保溫容器尚不發達的農業時代,送便當給田裡辛勤工作的家人時,餐菜保溫是一大挑戰,「勾芡」便是維持餐點溫度最簡單的方式,米粉羹更是匠心獨具宜蘭婦女的獨門絕學,正所謂「港款卻不港師傅」家戶都有不同的風味。

image

羅東玉芬米粉羹,2018

 

 

 

 

 

 

 

arrow
arrow

    許馬克 遊宜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